有关论文

金属热处理保护涂料使用中几个常见问题的探讨

添加时间:2008/3/24 点  击  数:7523


摘要 本文对国内市售热处理保护涂料在使用中有关涂覆、干燥、贮存及自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,分析了原因,提出了相应对策。

一、前言
在市场竞争中,热处理行业在提高产品质量,降低消耗,保护环境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。广泛采用各种优质、廉价的工艺材料,对实现上述目标大有帮助。保护涂料作为工艺材料的一大类在我国已问世二十余年。它在节材、节能、简化工艺、保护环境等方面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。为迎接第五次全国热处理工艺材料交流会的召开,据笔者十多年实践及热处理行业反映的问题与要求,就下述几个常见问题进行探讨。
保护涂料种类繁多,有防氧化、防脱碳、防渗碳、防碳氮共渗、防氮化、防渗硼及防渗各种元素的涂料等。在国内生产的涂料中,多采用硅酸盐陶瓷、硼酐等为主要屏蔽物资;粘结剂采用无机粘结剂或有机粘结剂;分散介质采用水或有机溶剂。国内以水性涂料为主。本文将主要讨论硅酸盐水性保护涂料。
二、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

  1. 涂覆工艺性能

市售涂料有成品浆料和填料(粉料)加漆料(水性粘结剂)两大类。不管哪一类,涂覆前都要调成均匀的悬浮体,才能实现刷涂、喷涂、浸涂等作业。将硅酸盐粉料均匀分布在被保护的工件表面后,使其在热处理温度下形成均匀的硅酸盐陶瓷层,起到隔离气氛的作用。涂覆工艺的关键是在达到工艺要求厚度的基础上尽量均匀。影响均匀性的因素有下述几个方面。
1.1 粘度影响
浆料型涂料,因其粉料、粘结剂、分散介质等成分固定。浆料粘度适中,其触变性、流平性、流挂性等均已调整好。涂覆时涂层的均匀性有保证,容易达到工艺要求的厚度。
填料加漆料型涂料,两者分装,由操作者现场调用。虽然两者配比有明确规定,但在调配时,操作者往往凭经验或感觉,不仅成分有波动,浆料的粘度等主要指标也很难掌握,造成涂覆困难。如果粘度偏高,在刷涂时涂层不易流平,刷痕深。有时涂层内还夹杂气孔,使工件表面与涂层接触不好。在浸涂时易产生涂层过厚,使材料浪费,干燥困难。喷涂时因流动性不好,操作困难。反之,当粘度偏低时,刷涂、浸涂、喷涂都容易产生流挂,涂层厚度达不到要求。涂层不均匀、涂层过厚、过薄,都会降低涂料的保护效果。
任何涂料,都应有理想的粘度范围。不同的涂覆方式,粘度可不同,但流平性要好,要易达到工艺要求的涂层厚度,要使操作者容易掌握,方便操作。
1.2 表面活性剂影响
涂覆操作前,工件表面清洗、脱脂、除油、去污必不可少,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不尽人意。为使涂覆操作方便,要求浆料本身有一定的去污能力。当涂料无此功能时,如工件不净,涂料很难涂覆上。即使表面覆盖,因油污作用,使涂层与基体结合不牢,干燥后容易脱落。
涂料之中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,将对涂料的润湿有所改善,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,使涂料容易涂覆,增加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力。同时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,对填料的分散稳定性有益。加入的表面活性剂应严格筛选,应对料浆的稳定性无影响,不使填料粒子或胶体粒子产生絮凝。另外,要求加入表面活性剂的起跑性应小,减小涂料调配时产生的气泡。
1.3 分散介质影响
涂料的分散介质有水和有机溶剂两大类。以水为分散介质涂料的优势勿庸置言。以有机溶剂为分散介质的涂料的优点是干燥快,不受或少受气候的影响,给用户带来方便。由于溶剂气味大、有的有毒、价格高、使用不安全等,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。
由于有机溶剂易发挥,若溶剂搭配不当,有的涂料因挥发太快而涂覆困难,不易刷平。又因气味大,使操作者无耐心仔细涂刷,更易造成涂层不均匀,影响涂层的保护效果。
水性涂料的主要缺点是干燥困难。有关这一问题,下面将专题讨论。

2. 干燥性能
目前国内以水性涂料为主。多数产品都对干燥条件作了明确规定,提出了自然干燥时间及烘干温度与时间参数。能大胆提出不用烘干,四季均可采用自然干的涂料不多。有的含糊其词,对自然干燥受湿度的影响业不说明。由于多数水性涂料需要烘干,它业就成了生产中的一个障碍,给用户带来不便。
针对水性涂料的这一问题,笔者作了些研究,在此提出交流讨论。
2.1 水份对涂层保护效果的影响
涂层干燥的作用是把涂料中充当分散介质的水份从涂层内部逸出,使残留的硅酸盐粉料与粘结剂等一起牢固附着在工件表面,在热处理炉内形成完整、致密的保护层。如果涂层内的游离水份不逸出,随工件进炉,温度急剧上升(从室温升至数百摄氏度),水份立即气化,大量水气冲出涂层。如果涂层表面气体通道不够多时,就会把涂层冲破,破坏了涂层的完整性。当温度升至热处理工作温度时,如涂层还不能自身弥合,被破坏部分表面必然失去保护作用。
涂料中漆料(粘结剂水溶液)含量对干燥性能影响很大。涂料越多,干燥涂层易形成光亮、光滑、致密的涂层。表面越致密,气体通道越少,升温后水气逸出时,表面层就越易起泡、破裂。起泡、破裂面积大,在工作温度下越不易弥合,越易失去保护效果。可以通过调整硅酸盐陶瓷层的粘度(热处理工作温度下)的办法来改善其弥合性。但要注意,粘度低、自弥合能力强,也就弥补了涂层破裂造成的缺陷,能改善涂层的防护效果。与此同时,粘度低后,在重力作用下,涂层易滴挂、流淌。如果陶瓷液滴滴到非保护面上,会造成损失。市售某防渗碳涂料,因其在渗碳温度下有流淌想象,造成渗碳面未渗碳,硬度降低,达不到工艺要求,严重者工件报废。
涂层厚度对干燥性能也有影响。涂料不同,要求涂覆的厚度也不同。从要求0.1~0.2mm到2~3mm不等。涂层越厚所含水分越多,水份要从涂层内部逸出越困难,自然干燥不易干透,烘干容易破坏涂层的完整性,自然影响保护效果。当然涂层厚,增加了高温下的自弥合性,也提高了残留涂层的自剥性能,增加了成本,这些都是开放人员应综合考虑的。
只要求自然干燥的涂料,使用者应注意空气温度、湿度的影响。南方霉雨季节湿度很大,为缩短工件在线周期,建议应适度烘干厚进炉热处理,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缺陷。
2.2 对策
为了实现自然干燥或低温快速烘干,在涂料配方设计时,应考虑如下问题:
2.2.1 在控制好涂料粘度的前提下,应提高涂料的颜料体积浓度(PVC),降低漆料浆中粘结剂浓度。粘结剂量以保证涂层有足够的粘结强度即可,不宜过多。过多的粘结剂,只会集结在涂层的表面,形成不易透气的、表面光滑的膜。这层膜正是水份逸出的障碍。无论是烘干或是直接入炉,水气均无通道可走,升温势必增加涂层内水气的分压,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,光滑的表面被冲破,涂层破坏,失去保护效果。
热处理保护涂料是一种非装饰性涂料。一般呈亚光或无光状态,其表面应无过多的粘结剂生成的致密光亮的膜,在大量填料粒子之间,只有少量粘结剂和大量水份,随着时间和温度的增加,使下层水份能彻底逸出,达到干燥的目的。
合理调整粘结剂用量是涂料配方设计人员应密切注意的。笔者的观点是粘结剂用量以粘结力为准,只要粘结力能达到涂层附着牢固,不壳起、不掉料就行。
2.2.2 加入助剂,使助剂在水份的挥发过程中,同水一道气化、挥发。帮助毛细管通道的形成,有利于水份的逸出。
这类助剂多以有机物为主,加入量要适当,以不影响涂料整体性质为原则。
2.2.2 市售涂料常采用钠水玻璃或钾水玻璃为粘结剂,由于水玻璃中大量Na+、K+的水合作用,使已经自然干燥的涂层在潮湿环境下,又会吸湿而使涂层返潮、回粘。为提高涂层的抗潮性,需要对水玻璃进行改性,或直接在填料粉中加入某些添加剂,使其与水玻璃反应起到固定Na+、K+的作用。
笔者近期用改性水玻璃配制的浆状涂料,有良好的自然干燥性能和抗潮性能,获得了较理想的结果。

3、贮存稳定性

3.1 市售浆状涂料的贮存稳定性也是使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。有的涂料购回库存几个月,即发生底部沉淀、板结、成块、发硬,严重者在瓶内无法捣碎、无法搅拌均匀,直至整瓶涂料报废。
良好的涂料应贮存数月或更长时间后,浆料分层,上层清夜、下层沉淀,但沉淀应疏松,稍加搅拌,使形成均匀的、有流动性的悬浮体。好的涂料应数年不变。
3.2 为防止沉淀结块、发硬,在配方中应引入分散剂、悬浮剂等助剂,防止粒子聚集、结块。涂料分散剂种类品种很多,配方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,常用的悬浮剂有膨润土和粘土。
3.3 浆料PH值也是影响粒子集结的一个原因。由于强碱对硅酸盐粒子表面的腐蚀作用,粒子表面析出硅胶。在重力及内聚力的作用下,粒子靠拢、碰撞、粘连、成块,加速了粒子间的聚结。随着粒子表面硅胶浓度增加,成块的粒子团会变成硬块,很难再次分散。
浆料的PH值太高,还会造成毛刷腐蚀和人体灼伤。因此,调整漆料(一般为液体水玻璃)的PH值也显得很有必要。

4、残留涂层的自剥性能

4.1 热处理加工后,多数人希望残留涂层能自行剥落。自行剥落的问题十分复杂,它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。它与搪瓷科学中的密着机理相反。遗憾的是,搪瓷科学发展一百多年,密着理论尚在百家争鸣之中。热处理保护涂料的自剥问题,尚无人专题研究,笔者下面的一些观点是一孔之见,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。
残留涂层的自行剥落,除与涂料的组成、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外,还同涂层厚度、工件材质及表面光洁度、热处理工艺及淬火介质等有关。即使同一涂料,得到的结果也大不相同。以硅酸盐为主体的保护涂料,很难见到能完全自行剥落的品种。广告词中的所谓“自剥”,不能理解为全部自剥,只能说明残留涂层能部分或大部分自行剥落。市售某涂料介绍热处理后能用揩布抹掉,可惜保护效果欠佳而无讨论意义。
4.2 笔者认为,保护和剥落问题是一对矛盾存在于同一涂层之间。从产品的主要功能看,保护是主要的,第一位的。自剥问题很重要,但它一定是第二位的。没有可靠的保护效果,空谈自剥有何意义?
涂层在热处理温度下,要有良好的保护作用,一定要形成粘滞致密的陶瓷膜,才能起到屏蔽隔离气氛的作用。有良好包含作用的粘滞致密的陶瓷膜,在长时间的高温作用下,其硅酸盐组份完全可能与基体在界面上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反应。反应结果,则产生陶瓷与金属间的密着。密着的结果,使两者在界面上发生相互渗透,牢固结合。纵然涂层热膨胀系数与基体相差很大,经出炉淬火、冷却等过程,扔不能使涂层完全从工件上脱落。未脱落得部分可认为是密着良好。这密着良好的部分涂层,抵抗了因热膨胀系数差、收缩不同步产生的压应力,扔牢固附着于金属表面。搪瓷科学的密着理论流派很多,主要有“密着氧化物改变瓷釉性能的理论”;“机械密着理论”;“形成枝晶铁的理论”;“氧化铁中间层的理论”及“电化学理论”等等。

事实上,各种涂料的涂层在淬火后都不可能完全自剥光,这主要与涂层和工件表面在高温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有关。不管残留涂层多少,必须经清理才能出热处理车间。残留涂层越多,清理越困难。过去人们往往追求自剥率高的涂料,它容易清理,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。长期使用自剥率高的涂料后,大量的自剥涂层残屑落入淬火介质内,严重污染淬火介质,甚至会堵塞管道,影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。更有甚着,个别漂浮的残层屑片如在淬火时贴附于渗碳面上,影响传热,产生软点(如在齿面上有软点,将会造成严重后果)。国内某些品牌的涂料正是为了追求自剥率高,涂层厚度高达0.8~1.0mm。如长期使用这类涂料,淬火介质不久就会变成“黄河之水”。
过去,很多工厂用N32油作为淬火介质,由于机油价格便宜,几十吨油被污染后,一换了之,不觉可惜(暂不考虑废油对环境的影响)。近年随着国内热处理行业整体水平提高,大量的先进设备、先进生产线投入运行,相应淬火介质也发生了质的改变。为了防止淬火裂纹和变形,各种新型的油基、水基淬火介质不断涌现。国产、进口品牌很多,它们除具备优良的性能外,共同点就是价格不低。有的进口产品高达2~3万元/t。如果采用自剥率高、涂层高的涂料防渗,经常去更换昂贵的淬火介质,热处理厂将难以承受。
淬火后,工件表面残留涂层一点不留,不用清理,这是理想状态。纵观国内及一些国外涂料,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,或多或少总要残留一些,清理这道工序少不了。为保护昂贵的淬火介质,对残留多的涂层,延长一点清理时间时值得的。
国内某品牌涂料声称残留涂层可用水煮除去。请读者注意,这类涂料多数为硼酐(B2O3)涂料,如果加入较多碱土金属盐或硅酸盐,其防渗效果较好,但水溶性变差。如加入较多碱金属盐,其水溶性变好,防渗效果变差。我国70年代前多采用硼酸液防渗,均因效果差而被淘汰。即使防渗效果好,大量硼酸盐溶于水基淬火介质内,其影响也是必然的。
勿庸置言,随着国内热处理行业装备水平的提高,新型优质淬火介质必然广泛采用,防渗涂料对其影响将受到重视。选用防渗性能好,涂层薄(单位面积耗用涂料少、成本低)、自剥率低的防渗涂料将会成为新的关注点。那种认为自剥率越高越好的传统观念也要更新才行。

本文发表於《机械工人》(热加工)2001年 第10期。P19